9月,恰逢第41个教师节与首个全国科普月叠加的重要节点,一场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链接国际人才培育的科普活动在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展开。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以“融汇教育科技人才之力,馆校协同共育时代新人”为主题,接待苏州科技大学海外留学生、首批博士研究生新生和大中小学生们前来参观交流。此次活动不仅标志着该馆深化科普资源公益开放、推进馆校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地,更是以基层科普实践为窗口,向国际人才传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为服务“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讲好中国生态故事搭建了民间交流的桥梁。
沉浸式科普:触摸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层样本”
科普馆内,10名“小小讲解员”分成5组上岗,带领留学生走进“意象空间走廊”“珍稀物种·世界瑰宝”“森林秘境·奇珍异宝”“江南禀赋·物华天宝”“保护自然·怀珍抱宝”等展厅。他们平均年龄10岁,来自苏州市各中小学,经过科普馆系统培训、知识考核和讲解技巧打磨,成为了现场讲解活动的“核心主角”。在“小小讲解员”们的引导下,留学生们深入探访了馆内珍藏的珍稀动物标本群落——从长江流域特有物种到长三角地区濒危动物、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到生态系统展陈,从全国唯一存活苏州且验证物种深刻渊源的斑鳖,到西北沙漠两栖爬行动物白条沙蜥模式标本,每一件标本背后都承载着中国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与保护实践,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中国“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
“这些标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载体,更是赵肯堂等老一辈中国科学家扎根地方、守护生态的见证。”科普馆馆长、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秦粉菊在讲解中,特别讲述了科普馆创始人、著名动物学家赵肯堂教授的感人事迹:1957年,赵肯堂赴内蒙古参与援建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24年间深耕北疆大漠生物资源调查,科研成果曾获1978年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和1982年内蒙古科技二等奖,为草原生态保护奠定了科研基础;1981年,他又参与筹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生物系(现苏科大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前身),并创建动物标本馆(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前身),将“保护记录于标本、科研服务于生态”理念贯穿始终。
赵肯堂教授“心有大我、扎根一线、以科研护生态”的科学家精神,让在场师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传承密码”——从老一辈科学家的田野调查,到如今科普馆的公众教育,中国的生态保护始终坚持“科研引领、教育赋能、全民参与”,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的基层实践样本,正是中国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生动缩影。

精神赓续:从科学家故事到青少年的“生态担当”
此次活动并非简单的“标本讲解”,而是将科学家精神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科普馆特意为小讲解员们准备了创始人赵肯堂教授相关的珍贵资料素材,让他们在讲解中不仅传递知识,更传递老一辈科学家“心有大我、扎根实践”的精神内核。
“以前只知道标本好看,现在才明白每一件的背后都有科学家的付出。”小讲解员们在讲解结束后表示,通过亲历现场讲解,零距离接触珍稀动物标本和创始人的珍贵史料,感受赵肯堂教授当年援建内蒙古大学、24年矢志不渝扎根大漠开展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的经历,镌刻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这种坚持,让他们觉得“保护动物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像他一样地认真做事”。
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徐治初表示,让小讲解员们讲述科学家故事,正是为了让科学家精神从小扎根:“赵肯堂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以科研护生态、以教育传薪火’的精神,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神财富。通过青少年的视角和语言,这种精神能更鲜活地传递给外国留学生,也能让中国的生态保护故事更有温度、更有说服力”。
参观过程中,来自缅甸的留学生克丽丝全程用手机记录讲解内容,她表示,“以前只能在课本和网络上了解到中国的斑鳖、华南虎、中华鲟,今天才知道珍稀动物保护背后的故事——特别是像赵肯堂教授一样的科学家长期的坚持、政府的努力,甚至小朋友的参与。这让我明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国际视角:海外留学生近距离感知“中国生态智慧”
此次活动的特殊意义,在于将生物多样性科普与“一带一路”人才培育有机衔接。参与活动的海外留学生来自多个国家,他们通过观察标本展陈、聆听保护故事,进一步理解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
“我们的国家也面临着物种保护的挑战,苏州科技大学通过馆校协同、公众科普推动保护的模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来自中非国家的留学生欧阳表示,他特别赞赏大学科普馆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利用馆藏标本资源开展科普公益活动,“这种让科学走进大众的做法,能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这对任何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治理都很重要”。
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近年来通过开设线上科普专栏、举办科普推广赛事、组织中小学生和国际留学生科普研学等多种形式,向参加发展中国家研修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员和海外留学生们分享中国区域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此次海外留学生实地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研学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民心相通”与“生态互通”的深度融合。

双向赋能:科普馆成为中外生态交流的“微窗口”
科普月公益开放活动是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依托苏州科技大学“苏科润生”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的系列品牌活动,全国首个科普月活动开放以来,不到一个月时间已培训30余名中小学生讲解员参与,吸引了来自10多个“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数百名海外留学生和3000多名大中小学生参观。与传统的“专家讲解”不同,“小小讲解员+外国留学生”模式,实现了青少年传递青少年、同龄人影响同龄人的科普双向赋能。
“我们特意选择让小讲解员们用双语讲解,一方面是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的语言更鲜活,更容易让留学生产生共鸣。”秦粉菊介绍。活动中,小讲解员们围绕珍稀动物标本,结合苏州华南虎繁育基地、长江中华鲟放流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为留学生们宣讲 中国珍稀保护动物的生存状态。留学生姚星表示,“China’s story of protecting nature is worth learning. I hope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protect our common home.”(中国保护自然的故事值得学习,希望我们能一起守护共同的家园。)
据了解,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中外青少年生态科普交流”品牌建设,让更多“小小使者”讲好中国生态故事:一方面,联合国际教育学院开发双语科普课程,计划每年培养100名双语讲解员;另一方面,将参观活动从馆内讲解延伸到户外实践,组织小讲解员们与留学生共同参与太湖流域植物多样性调查、石湖观鸟、校园生态调查等活动,让中国生态保护故事由“听”到“看”,从“知”向“行”。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而青少年是未来的守护者。”徐治初表示,希望通过公益开放活动,让小讲解员们成为跨文化生态使者,“他们不仅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中国生态故事的传播者。当他们用真诚的语言,把中国科学家的坚守、中国保护自然的努力讲给世界听时,就是在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搭建最温暖的桥梁”。

人才培育:为“绿色丝绸之路”储备中国力量
作为苏州科技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普育人的重要阵地,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学校首批博士研究生参加,将科学家精神与生态使命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博士生们表示,将以赵肯堂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生态环境与绿色智能建造研究等领域深耕,未来不仅要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更希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生态合作项目,将中国的保护技术与经验转化为跨国界的生态治理合力。
“博士研究生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也是未来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力量。”徐治初强调,科普馆将进一步深化“馆校协同+国际交流”模式:一方面,依托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升级生物多样性科普内容,打造“流动的科普馆”和“行走的生态课堂”;另一方面,扩大国际留学生科普研学的开放范围,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留学生参与交流,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培育更多具备生态视野的跨学科人才。

结语:以基层实践讲好中国生物多样性故事
从大学科普场馆到“一带一路”生态交流平台,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的开放参观活动,正是以“小切口”讲好“大故事”的生动实践——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既有老一辈科学家扎根一线的坚守,也有馆校协同、全民参与的创新;既服务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愿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共享经验、共护生态。由青少年主导的参观讲解活动,或许音量不大,却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走进国际视野;让老一辈科学家“心有大我、笃行不怠”的精神,在跨文化交流中焕发新的光芒。
未来,随着“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深入,更多像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这样的基层阵地,将成为传递中国生态智慧、推动国际生态合作的“毛细血管”,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更多“中国力量”,为“一带一路”构建“生态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