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与北疆草原,因一位科学家的精神血脉而紧密相连,因共同的教育使命而携手前行。8月28日,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徐治初率考察团远赴内蒙古,牵手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开展“追寻肯堂足迹,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党日活动,签订党建共同体协议,携手推进“党建+科普+师范”深度融合,共同谱写科普协同育人新篇章。活动以赓续传承赵肯堂教授心有大我、无私奉献、扎根北疆、教育报国的崇高精神为纽带,既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南北对话,更是一次教育初心与使命的双向奔赴。

党建共建聚合力,携手共谱科普协同育人新篇章
在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考察团一行参观了校史馆和生态文明馆,深入了解内蒙古大学建校历程,现场感受赵肯堂教授历时24年参与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科建设的点点滴滴。赵肯堂教授亲手制作的雪豹标本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栩栩如生、历久弥新,科研成果曾获1978年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老一辈科学家们无私奉献、投身边疆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崇高精神使考察团成员深受鼓舞。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徐军介绍了学院科研平台建设情况,分享了“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成功经验。双方共同签署了党建共同体协议,将围绕生物学科专业建设、科普馆与生态文明馆和种子资源库党建联动、科学普及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徐治初回顾了双方学院的历史渊源和深厚情谊,强调此次党建共建不仅是两院办学育人的历史回响,更是共创未来的战略举措。他指出,“党建红”是方向引领,“科普蓝”是实践路径,双方将共同探索“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考察团参观了内蒙古自治区馆藏资源最丰富,且独具蒙古高原特色的综合性生物标本馆,每个标本都蕴含着生命教育与师生传承的感人故事。双方围绕师范生培养、场馆育人资源联动、科普课程开发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现场签署党建共同体协议,明确表示,双方将联合开展课程思政与场馆育人方面的深度合作,不断拓展“大思政课”实践路径,共同构筑南北高校跨区域党建协作育人新格局。

赓续血脉聚新能,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
赵肯堂教授是著名的动物学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的创导者之一,世界自然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成员。1957年调赴内蒙古大学参与支援创建工作,历时24年,为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981年,又参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生物系筹建并担任系主任工作,直至退休。
座谈会上,赵肯堂教授的学生、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贵生教授深情追忆:“赵肯堂教授是一位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倾心育人的教育家,为动物学发展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贵生教授言语间充满了对恩师的思念与敬仰,令全场动容。会后,杨贵生教授向科普馆馆长、党支部书记秦粉菊赠送了赵肯堂教授参编的《内蒙古动物志》丛书。赵肯堂教授的事业跨越南北,联结漠北草原与江南水乡,用一生诠释着老一辈知识分子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爱国精神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北疆教育、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信念。这种精神信念,不仅属于历史,更照进现实,成为两地高校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考察团成员、学生党员邹贤贤表示:“此次内蒙古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生物专业学子,我们要传承赵肯堂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宝贵精神,刻苦钻研,立志为国家生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徐治初强调,此次与内蒙古高校的两地牵手,正是对赵肯堂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科学家、教育家精神的血脉赓续与精神传承,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馆馆联动聚共识,精心演绎“科普馆里的大思政课”
科普场馆是生命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大思政课”的鲜活载体。推进“馆馆联动”、联合开展场馆协同育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成为了此次开展三方合作的重要议题。
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建设的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前身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动物标本室,始建于1982年,历经赵肯堂教授等几代专家学者四十余载精心积累,现藏动物实体标本1300余件,含斑鳖、扬子鳄、华南虎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8种24件,具有深厚的科研底蕴与科普基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同样拥有馆藏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馆和生物标本馆,注重将生物标本资源与师范教育和师范认证等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馆藏资源反哺教学、党建引领科普实践的场馆育人模式,为苏州市珍稀动物科普馆未来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经友好协商,双方初步达成“馆馆联动”意向,未来将联合打造“科普馆里的大思政课”,共建场馆党建协同育人品牌,在标本资源共享、联合科考、科普课程共建、讲解员培训、科普活动推广等方面开展交流互鉴、推进合作共赢,让更多青少年走进生物世界、树立生态信念、传承科学精神。
徐治初表示,“通过场馆联动,我们要把赵肯堂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留下的珍贵资源用好用活,让标本说话、让历史传承、让科学扎根。”双方高校将共同携手推进江南与北疆高校间的科普育人合作,通过线上直播、虚拟场馆等技术手段不断扩大科普育人的辐射影响力。

红色血脉联通南北,蓝色科普照亮未来。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带领科普馆党支部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师生党员代表联合开展“追寻肯堂足迹,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共同追寻赵肯堂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初心使命,以跨越江南水乡与北疆草原的“行走的大思政课”赓续红色基因。这场跨越千里的精神接力,激发教育报国的科学家精神基因在红色沃土中拔节而生,必将在科普协同育人道路上持续激荡,激励更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代代传承,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